新常态下的海林,县域经济如火如荼、蒸蒸日上。
海林产业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产有特色、二产有规模、三产有潜力”,全省4个单项评比连续三年全部进入“十强”县。
截至4月底,海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4亿元,增长6%;工业增加值实现17.8亿元,增长7.7%;税金总额实现3.9亿元,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户。
坚持产业化开发、基地化建设,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海林市森林覆盖率达78%,耕地面积139万亩,2014年粮食总产量10.6亿斤。针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实际,海林提出“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的发展战略,重点打造海浪河流域现代农业产业带,培育菌、菜、果、渔、游五大产业区,建设300个农业产业园,构建“一带、五区、三百园”的产业格局。目前,建成产业园区279个,特色产业基地面积55万亩,五大产业收入占农业人均纯收入达75%以上。
食用菌产业。全市食用菌产量达到17亿袋(盘),年产干品8.5亿斤。今年重点抓好“一园一带”,食用菌产业园和新民河猴头菇产业示范带。今年,新建菇棚200栋、改造旧棚400栋,建设500万袋的大型菌包厂,引进指南针电子商务平台项目、保益工厂化生产项目和乾航加工、冷链物流项目。
蔬菜产业。重点打造了海浪河流域蔬菜产业带,建设标准化示范大棚200栋,全市露地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8.5万亩,棚室蔬菜面积发展到550万平方米,蔬菜年产量达17.5万吨,年对俄出口蔬菜8000万斤。今年,重点抓好山咀子、长石8个棚室蔬菜园区,新增大棚60栋、4万平方米。
休闲观光园区。全市建成了休闲观光农业园区15个,辐射带动25个村。今年,重点打造新合水稻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占地2000亩,建设绿色餐饮、种植示范、休闲体验、主题文化展示和水稻生产质量监测5个分区。
持续推进项目带动、工业裂变、园区增效,全面提升投资拉动力和产业竞争力
2014年,海林市工商注册企业46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户,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了43.5%。已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食品医药、林木精深加工、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2014年,四大产业完成增加值55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5%。
打造四大产业集群。全市现有机械制造类企业50余家,主要生产石油钻具、矿山机械、小型装载机。汇丰石油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石油钻具生产企业。全市现有食品加工企业87家,食用菌深加工是该市食品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拥有40家食用菌加工企业,其中,北味菌业是国家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拥有“北味”驰名商标。有林木加工企业312家、产业工人3万多人,年加工原木32万立方米。目前,开发清洁能源项目15个,5座风电场、7座水电站并网发电。投资58亿元的荒沟电站,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是全国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之一。
推进工业裂变扩张。海林市连续三年实施工业裂变“1216”计划,新增工业产值95亿元,推进工业提速增效。今年,通过“招拍挂售”,盘活百诺家具、中健蓝莓等6户闲置企业;投入10亿元,新上铝木型材等9个高新技术扩能项目,新增产值12亿元;积极引导源霖漆木等2户企业“退城进园”;新增4户规上企业。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海林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去年成功创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将获得扶持资金1.5亿元。按照“产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定位,开发区累计投资12亿元,建成了“四纵十二横”的路网框架,实现12平方公里全配套。五星级俪涞酒店投入使用,引进了牡丹江大学实训基础,启动建设了投资15亿元的皇家御园。
坚持商贸、旅游、金融“多业并举”,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产业。海林有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2个,8个景区被评为全省“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旅游业收入、接待游客人次年均增长20%以上。
商贸物流。全市共有大型超市4家、综合商场2家,综合批发市场2家、餐饮企业33家、个体工商户8973个。
金融产业。全市现有8家银行业机构,网点64个,全市存款余额达到115亿元,增长11.8%;贷款余额达到39亿元,下降15%,贷存比为34.5%。
下一步,海林将抓好经济运行,抓好动工之春“1343”项目、“1216”计划、园区建设及可行性产业研究和招商引资。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努力在工厂化生产上破题,食用菌园区一定要提高门槛,要上规模大、科技高、工厂化生产的项目。努力在深加工上破题,增加附加值。努力在冷链物流上破题。关于旅游业发展,将重点推进“一镇一村一线”,一镇:横道历史文化名镇;一村:雪村,拟选址在距牡丹江市区半小时车程的七里地村或治山林场建设;一线:“林海雪原”号旅游专列,同时要把旅游文化节与横道名镇建设结合起来。坚持多措并举破解资金难题,积极向上争取,加大融资力度,重点加大开发区融资、城建棚户区改造融资、斗银水库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