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次经济的变革都会带来文化发展的春天。国家实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黑龙江省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黑龙江文化必将迎来一个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
一、文化软实力能够助推“龙江丝路带”建设。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或地区文化精神、思想以及属于意识形态方面也包括物质文化方面所焕发出来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黑龙江历史上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肃慎族、夫余族、鲜卑族、挹娄族以及后来的契丹族、蒙古族、女真族等都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兼有农耕,他们大多以马背为家,掌握了娴熟的骑术。人人皆善骑马,也人人尽为战士。这里属北纬45℃(以哈尔滨为坐标)亚寒带气候。冬季漫长而强风劲雪,夏季短促而酷热干燥,夏季呈现出的是黑土黑水,冬季呈现出的是千里冰封、皑皑白雪。存在决定意识。流动与稳定的生存方式,黑白分明、燥热与酷寒两极的特点形成了黑龙江民族刚健、强劲、大胆泼辣、直爽的性格,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处事思维,敢于表达、勇于宣泄的表现风格,纵横驰驱、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精神。
精神的东西总是以物质的形式呈现出来。黑龙江民族的最高信仰形式——萨满教,巫师做法事时的歌舞表演(俗称跳大神),其舞蹈激烈而疯狂,节奏铿锵激切,风格遒劲,与之相应的歌唱,为大嗓劲歌,极富爆发力,它那从喉咙中挤压而出的音声,给人以撕裂感,色彩凄厉。北方岩画中迅速奔跑的山羊、骏马四肢躯干都被拉得很长,飞跃的动态被强调到极端。
精神的东西是一种实力、一种发展的动力。辽、金、元等数朝都是凭借这种纵横驰骋的精神,不甘局于边隅而不断挺进中原的。并构成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不畏强敌、百折不挠、誓死不屈、奋战到底的抗联精神,构成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克服困难、无私无畏、勇往直前、冲劲十足的北大荒开发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形成的文化底蕴。经济新常态下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黑龙江仍然需要挖掘黑龙江文化内涵,弘扬由黑龙江民族文化奠基的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之助力。
二、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龙江丝路带”建设。
古代的丝绸之路是通商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教派沿着陆海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在陆海丝绸之路上流下了许多中外僧人互访的故事,中国的图书也随陆海丝绸之路传到了域外,世界上许多国家很早就有汉学家,借助于中国图书研究中国。丝绸之路带动了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沿线各国物质文明的往来。
经济新常态下进行“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经济合作,最大障碍是政治、民族、地域阻隔,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引导作用,借助于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加相互之间的对话和接触,扩大“一带一路”建设影响力,夯实沿线国家的民意基础。
具体到黑龙江,可以开展与俄罗斯、蒙古国以及东北亚诸国和地区的学术、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俄蒙以及东北亚区域文化与艺术有很大的群众基础,有着广泛的相互认同性。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近年来,有一大批俄罗斯艺术家来到黑龙江,也带来了他们的作品,同时也有一大批黑龙江人到俄罗斯学习文化和艺术,两地学术界、艺术界有了一定的交流,但还很不够,至于黑龙江与蒙古国的交流还很少,很多方面还没有展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从民间到官方给予更大的开放力度。龙江丝路带建设,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三、文化艺术创作与生产要为“龙江丝路带”建设服务。
关于中俄蒙以及东北亚关系方面的文化艺术创作与生产,目前,虽然有的艺术门类,如影视剧有所涉及,近年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谍战片在更大的背景下反映了中国人民与东北亚人民或组织的合作,但中俄蒙以及东北亚区域文化交流的历史,在文化艺术创作与生产上基本属于空白。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文化艺术创作与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黑龙江民族历史上纵横驰驱挺进中原,东出朝鲜、日本,北上俄罗斯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文化创作与生产的源泉。提请文学界、艺术家、影视界尤其是黑龙江的文学家、艺术家关注这一领域题材,挖掘这一领域文化,并通过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向社会奉献更多更好的作品。同时,这些作品问世,不仅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而且为黑龙江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起到造势作用,提升作用,鼓励作用。
总之,黑龙江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东部陆海丝绸之路,黑龙江文化发展将走进大有可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