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之弊
在中国经济整体放缓、进入新常态的周期之时,黑龙江的经济增速,成为最明显的沦陷区。2014年前三季度,黑龙江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5.2%,属于倒数第一。而这一年年初,黑龙江省为此定的目标是8.5%。
煤炭和石油,两大能源工业占据了黑龙江GDP总量近60%。2014年,石油和煤炭量价齐跌,是黑龙江经济减速的主因,陈永昌说,在这种形势下,黑龙江2015年的经济发展计划,也正在调减,预计会确定在6%。
将困境全部归结于国际市场的冲击,或许并不客观。陈永昌分析,这些年黑龙江省政府层面也深刻认识到了发展粮食加工业、延伸产业链的重要性,但为什么发展得仍不理想呢?原因是多重的。黑龙江历史上受前苏联的经济模式影响较重,计划经济建立得最早,离开得也最晚,至今还有旧胎记。对于统一的全国大市场来说,黑龙江的产业结构单一,提供的都是初级产品,这种产品结构风险很高,只要产品卖不掉,就会造成经济下滑。
而另一方面,黑龙江国企数量多,非公经济比重小,是计划经济留下的结构性弊端。而在国企的数量中,央企又占据了其中的60%。面对央企,地方政府常常有回天乏力的感觉。因为在旧的经济格局中,央企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对市场和价格都有绝对的影响力,对地方的反哺作用很小。这同时也造成了本地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小,竞争力不足。
而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过去数十年,当各省市的人跑北京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时候,黑龙江省往往只是被动的等待,从政府层面到企业层面,普遍缺乏竞争的意识。
很多企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里,只知道抓生产,做好产品,不重视市场开发,缺乏品牌战略,全国都知道黑龙江的大米好,但大米真正叫得响的品牌却很少。各家企业生产的都是“大路货”,不同企业之间还恶性竞争,到处造假,一度影响了绿色食品的形象。
种粮大户刘金龙似乎意识到了这个短板。和父母不同,刘金龙今年32岁,常常上网关注国际市场的大豆行情。如今,像他这样愿意种粮的年轻人,在村里很难见到了。对农产品生产,刘金龙意识到,如今虽然成立了大豆合作社,但仍然没有自己的品牌,没建立起自己的销售渠道,即便是前两年,大豆销售的利润,也大部分被粮贩子赚走了。
2014年起,黑龙江省启动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价格水平为每吨4800元,即每市斤2.40元,如果大豆销售价格低于这个保护价,国家将补足这个差价,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过,目前这样的政策,还没有落实到刘金龙头上,刘金龙对此很期待。
王小语也很期待,如果政策落实得好,黑龙江大豆还有救。但如何将大豆产业链发展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仍是黑龙江需要面对的难题。
陈永昌则认为,在大豆产业上,不止是补贴,同时也应该提高关税,限制国外大豆的进口,保护国内市场。而对于整个粮食市场,黑龙江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市场,扩大网络市场交易量,开拓销售渠道。而在资本市场上,应该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资本运营做大规模,做出品牌,才可能改变低端生产、小打小闹的格局,让黑龙江这个粮仓真正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