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切换
新闻
寒冬里 “高铁经济”拉动牡丹江产业项目迅速升温
2014
12/26
14:15

连日来的寒冷天气抵挡不住牡丹江市民心中喜悦的暖流:12月15日,新建哈尔滨至牡丹江铁路客运专线在海林市横道河子镇施工现场开工。这不仅标志着牡丹江市民期盼已久的“高铁时代”由此到来,更意味我省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瓶颈待破

对俄经贸大市期待“高铁时代”

“忽如一夜春风来”,去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放规划》,让我省迎来了政策阳光。作为全国“对俄经贸第一大市”,牡丹江市抢抓政策机遇,在通道建设、载体建设、贸易方式、人文交流、服务措施方面迈开了“五个示范”步伐。全省八大经济区之一,哈牡绥东(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东宁)对俄贸易加工区通过“进口抓落地、出口抓加工”,已逐渐形成对俄木业加工、机电、食品、建材和轻工五大产业集群,并开创了外建园区、内建基地,内外互动、联动发展的“跨国连锁加工”新模式,成为我国沿边地区最大的跨境连锁加工区。

沿边开放、旅游资源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让牡丹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近年来,国内、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万人次,流量快速增长。然而,与“空港经济”相比,铁路运能却成为制约牡丹江发展的一大“瓶颈”。牡丹江与哈尔滨相距300公里,现有的客运列车区间运行最快的车次也需近5个小时,这让许多打算来此投资的客商和旅行的游客“望而却步”。经过积极争取,2010年6月,牡绥高铁建设率先启动,项目预计明年9月进行调试,明年底投入试运行。这一线路运营后,不仅能够将牡丹江至绥芬河间旅客列车运行单程耗时由4小时缩短至1小时,而且可以使年货运能力从目前1000万吨一步提高到3300万吨,远期可达5000万吨。

“我省构建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程中,牡丹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牡绥高铁建设中只有哈牡客运专线建成后,绥芬河到哈尔滨的高速铁路才能实现全线贯通,从而提升客运、货运的承载力,满足中俄贸易日益增长的需求。”牡丹江市发改委主任付忠禹告诉记者。

多方助力

哈牡客专报批演绎“高铁速度”

尽快启动哈牡高铁客运专线项目,是牡丹江市多年的期盼,省委、省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哈牡客运专线项目位于我省“东部陆海丝绸之路”发展主轴,是衔接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口岸的客货运大通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东北三纵四横铁路网主骨架之一,对我省“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在项目谋划中,省委书记王宪魁等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研究解决客专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并带队进京对接跟进,积极主动地多次与国家发改委、中国铁路总公司进行沟通。牡丹江市在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哈牡铁路项目专题推进组,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先后数十次跑部进京,全面跟进项目审批环节和流程。

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新建哈牡客运专线最终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复,从而让这个总投资356亿元、全省建国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瓜熟蒂落。自2014年2月正式立项,11月批复可研,到12月开工,仅用了10个月时间,创造了项目从批复立项到正式开工的“高铁速度”。牡丹江市委常委、副市长黄鹤平深有感触地说:“这与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更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战略思维、高端站位、胆识魄力、高效运作的体现。我省目前正大力推动‘五大规划’的实施,迫切需要有重要的铁路体系,哈牡客运专线的开工建设将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重要作用。”

据悉,项目建后成,牡丹江到哈尔滨的运营时间仅需约一个半小时,与即将通车的哈齐客专、正在建设的哈佳铁路以及规划建设的牡佳新线构成黑龙江省新的铁路快速通道,并与哈大、京哈高铁连通,从而拉近牡丹江与国内高铁沿线城市的时间距离。

借势登高

“高铁经济”释放项目发展潜能

“高铁时代”的到来,让牡丹江从过去的全国铁路交通网“神经末梢”一举成为连接内外、通达四方的枢纽城市,为发展注入了快速奔跑的力量。省委书记王宪魁指出,这一铁路工程有利于释放哈牡铁路既有线的运能,有利于人民群众快捷方便出行,进一步畅通与俄欧、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陆海联接,对于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经济要素向这一区域汇聚,承载国内外产业转移,构建发达的外向型产业体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大意义。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不足、结构调整的形势下,哈牡客运专线项目开工建设的消息振奋人心,更为牡丹江市产业项目建设注入了信心和动力。抢抓机遇借势登高乘势而上,齐心协力打好新一轮产业项目攻坚战,充分展示新常态下的新作为,成为目前牡丹江上上下下的共识。近日,该市召开了“产业项目提升年”工作动员大会,确定明年为“产业项目提升年”,把产业项目建设提升到一个新层次,持续增强发展后劲。哈牡客运专线项目开工建设,也拉开了牡丹江市产业项目“准备之冬”的序幕。该市提出确保到明年“五一”前新开工3000万以上项目达到500个、比去年增长25%,其中产业项目达到300个以上,让“准备之冬”实实在在演化成“开工之冬”、“建设之冬”。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