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每年秋收结束后剩下的农作物秸秆便成了废弃物,农民会将大部分就地付之一炬。这一秸秆处理方式在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秸秆资源。
如今,废弃的秸秆有了散发“余热”的新去处,精加工制成饲料,喂牛羊。
小秸秆带动大产业。随着对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深入了解,记者仿佛看到了一个节约粮食、减少污染的产业正在悄然兴起。
秸秆转化饲料前景广阔
我省拥有巨大的秸秆资源财富,虽然农作物秸秆一直是牲畜的主要粗饲料,但如果经过精细加工处理,就可以制作成营养更高的牲畜饲料,大大提高了单位附加值。这不仅有利于发展畜牧业,而且通过秸秆过腹还田,更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谢小来谈到,实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含有3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2%—4%的蛋白质、0.5%—1%的脂肪。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式加工处理制成饲料后,其消化利用率可提高15%以上。用秸秆饲料喂牛、羊等,不仅可以降低精饲料的消耗,还可使牛羊的增重速度加快,据专家测算,5.6公斤青贮玉米秸秆的能量相当于1公斤玉米的能量。
据介绍,我省玉米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居全国首位,全省每年大约产出7000多万吨的玉米秸秆,其中用作饲料的秸秆约为1500万吨左右。而这其中只有20%是经过精加工后制成饲料,50%只是经过简单的盐化处理后用来饲喂牲畜,剩余的30%则是直接喂牛羊。也就是说,只有300万吨左右的秸秆得到了高效利用。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废弃,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可再生资源。
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省的秸秆资源像一块巨大的蛋糕待人来分割。
打造完整产业链
在黑龙江绿春园牧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个长达几十米的巨型氨化罐充斥了整个车间,氨化罐旁的地上铺满了经过粉粹处理的秸秆。该公司的董事长赵铁星介绍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秸秆处理设备,它的容量是12吨。”
制造秸秆收割打包机器的龙牧公司厂房内,一台台机器好像钢铁士兵排列有序,该企业所生产的不同种类的收割打包机能因地制宜地解决各种收割需要。“因为秸秆是蓬松占空间的物品,在源头将其打包处理,既节约了运输储藏成本又提高了收获效率。”龙牧公司总经理刘军茹指着机器为记者介绍。
绿春园、龙牧公司都是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饲料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成员。这个今年年初刚刚成立的组织,成员有20多家企业,从农作物秸秆收获、贮藏、运输、加工、发酵到秸秆处理设备的制造,各有分工,完整的产业链已然初步形成。
联盟成立之后就立刻着手解决秸秆转化的技术难题与技术标准的制定。联盟汇集了省内秸秆饲料行业的骨干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力量开发农作物秸秆饲料产品,进行农作物秸秆饲料技术攻关,提高农作物秸秆饲料产品市场化水平,力争使我省在农作物秸秆饲料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提高我省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率,形成农作物秸秆饲料产品生产工艺、产品的行业技术标准,带动秸秆饲料化产业整体提升和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产业整体水平待提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省一些饲料企业纷纷上项目、进设备,积极生产加工秸秆饲料。但由于秸秆收集的强度大、收益低和储存难,力量分散的企业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秸秆饲料联盟秘书长高文学说,秸秆饲料加工新技术层出不穷,可以说,秸秆饲料的加工技术已不是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现在的秸秆转化技术形成了生物、化学、物理三大类。每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联盟的任务是整合多方面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产业整体水平。
省科技厅园区处处长李力说,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技术的集成,形成产业联盟是比旧有方式更科学的选择。我们应当聚焦产品,创新形式,形成自己的技术标准,实事求是地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政府负责扶持而非引导,由市场来进行选择。
有关专家认为,现在,我省秸秆饲料化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格局,产业链短或者缺失。秸秆饲料化,需要有产业基础,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秸秆收集贮运体系的建立。让收、贮、运、加各个环节顺畅运行,这样,农民、企业甚至社会都能得到各自的利益,才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