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提出,再用十年时间进一步加快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为全国重要老工业基地之一,黑龙江又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十年来,黑龙江金融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信贷投放稳步增长,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由2003年的4093.1亿元增加到2013年11782.5亿元,十年间增加7689.4亿元,年均增长11.15%。信贷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重点产业项目融资得到保障,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大幅增加,中小微企业贷款快速增长,信贷支持力度显著提高。金融支持民生力度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助学贷款、农民工返乡贷款、大学生村官贷款、“三棚一草”改造贷款、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显著增加。融资结构得到积极调整,企业债券融资和境内外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比例显著上升,2013年黑龙江全省企业债券融资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达到192.7亿元。金融业加快发展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但是由于老工业基地市场体制机制培育不足,改革红利还没得到充分释放,亟待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为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
金融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总规模不大,缺乏比较优势。黑龙江省区域金融深化程度相对较低,银行业金融机构规模较小,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占全国数量的比重、从业人员占全国数量的比重、资产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在全国排名中均处于落后状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后,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逐渐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和新增额屡创新高,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虽然均呈增长态势,但通过横向比较发现,金融机构存、贷款新增额及增速依然落后于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存、贷款余额全国占比也出现整体下降,相较于发达地区,在总量上仍存在一定差距。金融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和金融相关比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在不断扩大,金融业缺乏比较优势。
(二)信贷结构失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难度大。一是信贷资源出现了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逐步集中的趋势,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和不发达地区发展中却面临着资金不足、融资难、贷款难的尴尬局面。二是从贷款期限结构看,全省金融机构中长期信贷额度高于短期信贷额度。截至2013年年末,黑龙江省中长期贷款余额6208.9亿元,占全省贷款总量的52.7%。三是从贷款行业分布情况看,信息服务、仓储物流等新兴产业的信贷增长相对缓慢。在信贷扶持弱势产业和群体方面,虽然近年来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中小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助学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快速增加,但相对于社会需求,总量仍显不足。金融服务产品日益丰富与企业金融服务得不到有效满足,两者并存。四是从贷款主体上看,地方性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力度有待加强。
(三)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与金融发达地区相比,黑龙江省在外部融资中主要还是采用间接融资贷款方式,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工具的规模偏低,股权债券类直接融资规模很小,上市公司及发行股票筹资额占全国股票流通总量的比重很低,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结构不够合理,资本市场发展明显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过度依赖间接融资,鲜有企业在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与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地位显然是极不相称的,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功能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单纯依靠贷款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造成金融市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在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微观层面上“趋利”、“避险”的市场行为,必然会在在宏观层面上进一步放大和强化资金空间配置的不均衡。
(四)信用环境有待改善,金融深化受到制约。黑龙江省企业信用不良的状况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不少企业以倒逼方式迫使银行逐步放大贷款规模,侵蚀银行利益,造成银行资产损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恶化了银企关系,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申贷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过于强调贷款的第二还款源,导致信贷资源的低效配置。同时,部分银行也存在资产结构单一,贷款内部结构单一的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创利空间越来越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越来越脆弱。
金融支持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策措施
(一)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着力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积极引进国内知名金融机构到老工业基地安家落户,支持老工业基地的地方商业银行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参股地方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金融总部基地建设。筹划建设老工业基地内的“金融一条街”或“金融集约区”,增强商业银行品牌意识。完善以多元化为基本特征、区域布局合理、城乡覆盖广泛、多种机构协调发展的现代区域金融体系。完善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保险(放心保)市场和产权市场协调发展,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互为补充的现代区域金融市场。完善服务优质高效、竞争规范有序、开放创新兼备、功能不断提升的现代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健全、金融生态环境良好、有利于金融安全和稳定运行、有利于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现代区域金融发展支持体系。
(二)鼓励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一是创新投融资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投资公司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组织实施城区老工业区综合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整体搬迁企业发行债券用于企业搬迁改造;发挥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企业的作用,鼓励建立专门股权投资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稳妥有序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扶持各类创业投资公司发展。二是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积极构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互为补充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打造“商业金融+项目金融+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鼓励和帮助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发行集合债等多种形式实现直接融资;鼓励企业采取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信托融资、基金融资等形式实现直接融资;鼓励企业利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资产证券化、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工具。三是支持资本扩张运用投资银行的方法进行兼并收购服务。通过进行水平购并和垂直购并在短期内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允许地方性投资公司通过国内甚至国外发行债券为优势资源精深开发项目进行直接融资,向社会发行高风险高收益的企业债券以募集资金,建立或引入规范的投资银行,支持企业购并行为。四是建立转型援助基金对于老工业基地的替代产业的金融支持。借鉴德国做法建立社会转型援助基金,包括有保护的可提前退还债券、可退还股票、可转换含看涨期权的债券等以及市政债券。
(三)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投向,支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紧密围绕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发展思路,突出金融支持的重点方向,加大推进信贷投放。信贷资金的增量要有重点地向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绿色生态产业倾斜;重点支持紧贴国家产业政策的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低碳经济、节能环保、产业承接转移、结构调整优化、资源型城市转型、技术升级改造、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信贷支持;继续推进石化、冶金基础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推进装备制造等核心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生物、航空航天、核电风电设备制造、硅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工业基地项目申请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对不符合国家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要限制信贷投入。根据老工业基地转型和发展延伸产业的重点,在保证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信贷资金供给的同时,促进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产业组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特别要深化产业发展基金、债券融资、低碳金融、信用担保、融资租赁、民间金融等欠发达金融领域及农村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融资等相对薄弱环节的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实现不同金融领域和不同金融环节的协调发展。
(四)建立无歧视信贷供给机制,增强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能力。一是广泛地在资金市场上引入竞争,建立起所有企业无歧视的信贷金融机制,如场外交易市场、新三板企业等,优化金融市场状况。二是大力扶持并增强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能力。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下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投放信贷资金,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放大担保倍数,提升中小微型企业直接融资比重,畅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贴息等政策路径。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止实体企业异化。实体企业异化现象指实体企业向虚拟企业突变,即从做实业获利转向投机获利再到投机食利,这一运营链条内部往往是泡沫潜伏涌动,市场机制力被异化。对此,应大力改革无视实体经济资金链断裂的金融体制的陈腐现象。在规范小型金融机构、增强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推进利率市场化、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积极拓展实体企业发展空间的同时,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创建避免实体企业异化的新型金融体制。
(五)积极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着力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诚信是银企合作的桥梁,建设金融安全区,扩大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对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发挥央行征信体系在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不断完善企业征信系统,依法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增大违约成本,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建立多元化担保增信机制,积极培育信用评级市场。积极构建新型银企关系,储备有融资需求企业的相关信息,建立“绿色通道”,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满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资金需求。积极筹措资金建立金融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对积极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银行贷款应给予一定条件的保障或一定比例的财政贴息,保证资金的安全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