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黑龙江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优化结构、加快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全年全省非公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全省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在吸纳就业、增加税收、繁荣市场、保持促进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逐步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一、非公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全省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750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4%,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2.2 %,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拉动全省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
1.经济结构稳中优化。2013年,全省非公经济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857.3亿元、3367.6亿元、3283.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0%、10.2%、11.9%。全省非公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4:44.9:43.7,与上年比较,呈“二、三、一”格局,第一产业提高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回落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5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推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为全省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拉动和支持。
2.非公工业经济居主导地位,非公规上工业质量效益提升。2013年,全省非公经济工业实现增加值28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6.5%。在非公规上工业中,规上工业增加值1763.7亿元,增长11.4%;工业销售产值6467.2亿元,增长19.0%;主营业务收入6289.2亿元,增长18.7%;利税总额600.3亿元,增长18.4%(利润总额380.4亿元,增长23.8%,税金总额219.9亿元,增长10.2%)。这四项指标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6.3%、48.2%、46.4%和24.8%,同比分别提升1.9、4.9、4.7和5个百分点。企业单位数3151户,比上年增加78户;从业人员54.2万人,增长1.6%。非公规上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3.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私营企业成为拉动外贸出口增长主力军。2013年,全省完成非公经济进出口总额20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同比提升8.2个百分点,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54%。私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195亿美元,增长0.4%,同比提升7.7个百分点,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0.2%,其中私营出口136.1亿美元,增长12.9%,占全省出口总额的83.9%,对全省出口的贡献率为86.5%,拉动全省出口增长10.7个百分点;私营进口58.9亿美元,下降20.1%。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1亿美元,增长35.3%,快于全省总体进出口增速31.9个百分点。在外贸进出口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带动下,私营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为稳定全省外贸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
4.非公工业企业集团发展稳健,龙头企业凸显产业影响力。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我省非公企业发展呈现多元化格局。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非公工业企业集团脱颖而出。2013年,全省10强非公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均超30亿,分别是:中亚石油有限公司(99.7亿元)、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63.7亿元)、汉枫缓释肥料黑龙江有限公司(59.7亿元)、黑龙江安瑞佳石油化工有限公司(54.2亿元)、大庆市鑫珑腾肉业有限公司(45.5亿元)、双城雀巢有限公司(41.4亿元)、中粮生化(000930,股吧)能源肇东分公司(38.5亿元)、大庆展华生化科技有限公司(36.7亿元)、大庆龙江风电有限责任公司(35.1亿元)、哈尔滨鑫达企业集团(32.8亿元)。
上述10强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合计507.2亿元、资产319.7亿元、实现利润38.9亿元、税金总额13.9亿元,分别占全省非公规上工业8.1%、7.4%、10.2%和6.3%。
5.非公经济从业人员数小幅下降。截止2013年末,全省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达733.9万人,比上年下降0.6%。其中,企业从业人员293.5万人、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439.8万人。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楼市调控政策、劳动用工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非公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人数比上年均有小幅下降,非公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71万人,下降1.4%、非公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29.3万人,下降0.8%、非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33万人,下降0.1%。
6.非公经济成为全省税收的重要税源。近几年,全省非公经济在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为财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税收。2013年,非公经济共缴纳税收9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占全省税收的41.3%,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非公经济上缴国税税收391.1亿元,增长3.3%,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上缴地税税收526亿元,增长10.9%,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从发展趋势看,非公经济将是财政收入越来越重要的税源。
二、影响非公经济持续发展制约因素
1.非公工业运行稳中有忧,下行压力不容忽视。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幅同比降低6.7个百分点。从全年四个季度累计增幅,与上年同期比较看,表现为“一升三落”:一季度增长21.7%,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长13.1%,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长14.1%,同比回落3个百分点;全年增幅同比回落6.7个百分点。在国内经济趋缓的宏观环境下,受需求减弱、成本上升、资金趋紧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全省非公企业,特别是民营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攀升,盈利空间被挤压。非公企业盈利能力普遍降低,经营难度加大,已成为影响着非公经济工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2.非公经济整体总量及占比仍存发展差距。2013年,全省非公经济总体保持了稳步发展态势,但与发达地区和周边省(区、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全年全省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7508.6亿元,占GDP比重为52.2%。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079.7亿元,占GDP比重为49.2%。而同一时期辽宁、湖南、江苏的非公经济增加值分别达18000亿元、14186.1亿元、39756.7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66.5%、57.9%、67.2%。吉林、广东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分别为6607.6亿元,32058.8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50.9%、51.6%。
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最新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我省仅有5户企业入围201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名分别为第116、169、242、264、276位;2户企业入围2013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排名为113、420位;2户企业入围2013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排名为是22、55位。据201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在入围的500强民营企业中,有139家来自民营经济大省浙江,93家来自江苏,江浙两省的民营企业占据了500强榜单的近一半江山。
3.煤炭行业面临严重困难。2013年,全省煤炭企业经营困难持续增加,煤炭价格低迷,能源结构调整、进口煤冲击,环保压力增大等诸多因素导致煤炭企业生产步履维艰。 “四大煤城”非公增加值增幅回落较大,鸡西、双鸭山增速分别仅为3.4%、4.0%,增幅同比分别回落13、10.3个百分点;七台河、鹤岗非公增加值呈现负增长,分别下降9.2%和7.2%,增幅同比分别回落18.4、22.8个百分点。
三、加快全省非公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优化发展环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破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为非公企业创造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进一步转变职能,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以营造非公经济继续成长壮大的良好环境。
2.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一是积极引导发展潜力较大、势头较好的优势非公企业,加快从一般企业向集团跨越,提升竞争实力。二是通过多种途径,积极鼓励帮助非公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推动国资、民资和外资经济的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三是积极引进埠外大型企业、鼓励本地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措施,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巨人”企业。四是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与辐射作用,进一步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与大企业的产品配套和专业化协作。通过建设创业基地、优化创业环境等措施,大力培育中小微企业,形成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实现“大中小企业并举、国企民营共进、埠外与本土并兼”,全面增强非公企业发展能力。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非公企业转型升级。调整非公经济产业结构是促进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环节。应加大对非公经济扶持力度,鼓励非公企业从事符合国家规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为突破口促进转型升级。引导社会、民间资金更多地投向技术、资金密集,附加值高的民营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以促进全省非公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非公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