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你闯关东,北大荒裡扎了营。天当被子地当床,夜夜听着狼嚎声,那是个啥情景……”
面对樟鬆白雪环抱、红顶白墙辉映的欧式别墅群,说起创业的艰辛,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村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且唱且吟,泪水顺着眼角淌了下来。
“这是高兴呀!”付华廷使劲揉了揉眼说,几十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去年全村总收入17亿多元,村民年均纯收入过7万。一个交通闭塞、气候恶劣、资源匮乏的偏僻乡村,发展成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现代化新城镇。
北大荒上扎下根
36户山东移民改良600亩沙地,不让一户受穷
出哈尔滨一路西行约400公裡,记者来到了兴十四村。
兴十四村位于大兴安岭脚下,千百年来一直荒无人烟。直到1956年春,428个闯关东的山东临沂移民打破了这裡的沉寂。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82岁的张维良老人泪眼婆娑:荒塬上大风刮得人直不起腰,沙子打得人脸上生疼,不要说房子,连树都没有,隻有一根木头橛子上拴着一面小旗,上面写着“兴十四村”。
绝望的移民陆续走了,428人最后隻剩下36户。
7岁随父母来兴十四村的付华廷,要饭被狗咬伤过,飢饿成了他童年最痛的记忆。1972年,23岁的他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暗暗下定决心:就是拼了命也要让乡亲们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地再荒也要让它多打粮,但人拉肩扛不是办法,要靠机械化!当时,村支部一班人靠带领村民养羊养猪攒了点家底,可买农机没指标。付华廷带着村民连背带扛,弄回来1100多个拖拉机零部件。几个能人一捣鼓,竟组装出一台拖拉机。过去一个强壮劳动力最多能耕种40多亩地,使用拖拉机后一人能耕种2000多亩,效率提高了50多倍。
沙地漏水漏肥不产粮,为改良沙土地,这帮愣娃娃硬是连续7年人拉肩扛,把4万立方米的河泥搬到3300亩贫瘠的耕地上,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1976年,兴十四村以人均2吨粮,成为黑龙江省卖粮最多的村﹔1979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1981年,村民全部从茅草土房搬进了砖瓦房﹔1982年,这裡成为全国第一个彩电村,当时境外有家媒体不相信,派出了9人组成的调查组,明察暗访了7天,最后感慨地称:兴十四村不愧是农村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是名副其实的“龙江第一村”。
沙包地裡刨出金
组建现代农业集团,产品涵盖100多个品种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付华廷说,做好了农副产品转化和精深加工这篇产业化大文章,沙包地裡就能够刨出金子来!
早在1985年,付华廷就带领乡亲们建起一座日处理10吨鲜奶的乳品厂,开了当时全国村办乳品厂的先河,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
1988年,村裡建成了一座以玉米为塬料的甜蜜素厂,年产2000吨、年收入2000多万元﹔1994年,仅用5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年产3000吨的柠檬酸厂,年收入3000多万元﹔之后又陆续建成了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3家企业,组建了总资产8.7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产业体系。
由于龙头企业的拉动,不仅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还增加了收入。兴十四村的玉米,村裡企业以每公斤高出国家收购价2分钱的价格全部包销。村裡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收入隻佔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第叁产业收入分别佔到38%和57%。全村目前1万多亩耕地由18户种植大户经营,98%的农民从土地裡解放了出来。通过产业开发,打造玉米黄金产业链,开发出生物制品、精细化工、保健品、饲料类四大系列30多个产品。其中,四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一吨玉米经过精深加工,平均每吨能卖到一万多元,增值10多倍。
为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兴十四村还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联的林、牧业和旅游业。40多年来,他们坚持植树造林,累计造林1.3万亩,森林覆盖率40%。据专家测算,目前林木总价值已超过3亿元,而且还以每天10万元的速度递增。2005年5月,兴十四村被联合国北北合作委员会冠名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兴十四村形成了以生物工程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体系,大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村民人均收入7.02万元,全体村民都享有医疗和养老保障,享受物业、就学等10项全免费政策,80%以上的村民住进了花园别墅,户均居住面积196平方米。多种产业的发展,使兴十四村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富裕村变文明村
办学校提升村民素质,20年未发生刑事案件
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产业发展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方人员向兴十四村聚集。富裕起来的兴十四村农民,又开始了崭新的城镇生活。
他们邀请黑龙江省建设厅的专家对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全力推进和落实小城镇建设。2002年以来,建设花园式单体村民别墅136栋,每栋35万元的别墅,村民隻拿10万元,村集体补助25万元,产权归村民个人。同时,为解决外来新增人口住房问题,兴十四村又新建村民住宅楼30栋,总面积达到42万平方米。目前,全村总人口达到1.2万人,预计到2016年,总人口将达到5万人。
付华廷常说:“口袋富了不算富,富裕村要成为文明村,关键要提高咱农民的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
为培养出更多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依托黑龙江省农科院等院校,兴十四村建起中国农民大学黑龙江学院兴十四村分院,这是国内首家坐落于乡村、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农民大学分院。
企业的发展激发了村民们对知识的渴望。兴十四村有条规矩:村民子弟必须高中毕业才能进村办企业工作,且女孩优先。村裡成立了成人职业学校,还先后派出了310人次到大中专院校深造,有126人获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成为村办企业的技术骨干。
兴十四村制定了全面细致的村规民约,印制成小红本下发到户,村干部带头执行,违反规定一律处罚。村级班子长期坚持民主决策、村务公开等制度,定期向村民公布村级政务财务情况,让村民参与村级管理。该村连续20多年没发生过刑事案件,是全县有名的无超生、无赌博、无迷信活动、无刑事犯罪、无重大事故和环境污染的“六无村”,曾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级生态环保示范村等称号,并受到国务院嘉奖,付华廷也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淑媛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