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GDP预计突破1200亿元、增长1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1.3亿元、增长15.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前列,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上升到第三位”,1月5日,市委十一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总结了我市过去一年的工作,一个个向上的箭头组成了一曲激昂的乐章。
经济保持高位增长态势
这一年,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粮食总产创63亿斤的历史新高,国家级大型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达到430万亩,新增蔬菜棚室8500栋,食用菌栽培规模突破了37亿袋(块)、增长18.5%,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仅食用菌一项就占到了近3000元。深化工业立市战略,存量裂变与增量引入并举,新增规上企业43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30亿元、增长19%。顺应消费新趋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城乡市场繁荣稳定,仅市开发区就新开工现代服务业项目150万平方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突破400亿元、增长15%。县域经济保持全省领先。全市GDP预计突破1200亿元、增长1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1.3亿元、增长15.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前列,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上升到第三位。
园区承载功能全面提升
继海林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园区后,牡丹江开发区也跨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列,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大庆路工业园区成为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阳明工业示范基地晋升为省级开发区,穆棱开发区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林口振西开发区和宁安、东宁园区初具规模,四个城区中小企业园齐头并进。全市园区开发面积达到了82平方公里,另有17平方公里土地等待项目入驻。顺利完成年度融资目标,域内金融机构存贷比提高5个百分点,域外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85亿元、增长36%,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34.4%。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一个孵化中心、五个加速器”入驻科技创新型项目50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实现240亿元、增长25%,牡丹江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强化产业项目建设,全市新开工项目1121个,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增长30%,投资总额连续7年居全省第三位,产业投资比重达到57.1%、提高了5.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断提升,政府主导市区城建投资达到98.8亿元、增长16.2%。推进“三桥”同建,兴隆大桥、东四跨江桥二期竣工通车,青梅大桥实现主跨合拢,打通了多路跨江通道。拓宽大修了市区50条街路,“十大公园”、“九大广场游园”全部建成,倍受市民关注的“三溪一河”成为滨水城市的新亮点。牡海城际公路开工,标志着“牡海宁”同城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8个城郊乡镇加快融入中心城市,温春新镇启动建设,“1核、5城、18镇”棚户区拆迁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宁安市响水区域城镇化、产业化“两化”项目扎实推进,渤海上京龙泉府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海林市、东宁县与森工合作共建发挥了示范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在54个试点社区推广了穆棱市保安新村模式,启动建设了36个“美丽乡村”,建成“幸福家园”小区16个、5000多户农民喜迁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