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切换
新闻
西藏产业与人才关系分析:走科技兴藏之路
2013
09/22
16:53

1985年,我国总结国外经验和国内情况建立了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2003年5月14日,国家统计局下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指出:“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1985年制定的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同时废止。”

按照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探析西藏产业与人才状况的关系,说明西藏只有走科技兴藏之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一产业与人才关系分析

《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西藏300万常住人口中,有220多万是农牧业人口,乡村从业人员大部分仍经营传统农牧业。所以,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难点在农牧区的第一产业中。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全面落实中央一系列优惠政策,坚定不移走科技兴藏之路,重点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使科技对西藏农牧业的贡献份额大幅提升,让西藏人民逐步摆脱了靠天种田、逐水草而居的状态。

林业和渔业在西藏所占比重太低,得天独厚的林业优势和水资源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出来。

西藏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至2003年,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已被第三、二产业取代,但第一产业仍占有相当份额。至2004年末,农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53.5%下降到20.5%,但农牧业劳动力却还在83.9%—63.7%之间波动。这表明第一产业的比重虽然下降较快,但与此相应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

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体现在该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上。西藏农牧民综合素质较差,科技人才少,科研投入少,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西藏种植养殖高科技一直上不去。如内地的优质苹果几年前几乎占领了西藏所有的市场,过去有名的林芝噶玛苹果,已经失去了竞争力。这是因为西藏苹果产地因技术改进跟不上造成了苹果品质差、价位低、销售困难等问题。又比如,澳大利亚平均每头牛产肉量为400公斤,蒙古为225公斤,西藏只有102公斤;平均一只绵羊产毛,澳大利亚为5公斤,蒙古为1公斤,西藏只有0.72公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藏正面临着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考验。另外,由于农牧民综合素质低,极大地限制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一方面,由于农牧民的市场主体意识不强,市场参与能力差,导致农牧区和农牧业结构调整主体的虚设,趋同的产品往往陷入卖难的窘境;另一方面,农牧民劳动技能的缺乏和单一也限制了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最终严重制约着农牧民增收。

针对此种状况,若繁荣农牧区经济,首要任务就是增加农牧民收入,而农牧民整体素质低直接影响着该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在西藏牧区,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严重影响了科学技术在牧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与普及。为此,要彻底改革现行的农牧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立足于产业经济效益、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围绕产业发展,重建农牧业科技创新体制,根本途径就是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使得科技在西藏农牧业中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

由于西藏85%以上为农牧业人口,所以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应该是基层的农牧区。如何培养更多基层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才是关系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事。要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生产技术能力,增强农牧民的科技意识,只能走科技兴藏之路。

第二产业与人才关系分析

《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规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投入巨资建造了一批中小型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使西藏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工业体系,产生了一批支柱行业,培养了一批藏族工程技术人员和产业大军,涌现了一批重点优势企业,创造了一批知名品牌产品。

西藏的工业资源有其特有的一些优势:丰富的水能资源为发展西藏能源工业奠定了基础,地热、风能、太阳能与水能资源在分布与组合上形成有力的互补,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西藏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丰富的森林资源可带动森林工业的发展。但目前这些工业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比如,工业部门多数为粗加工工业,基本没有高新技术产业。

总的来讲,西藏第二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工业生产规模小,布局分散,效益低,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另外,西藏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建筑业,所占比重在60%以上。除西藏之外的其他所有省市工业产值均超过建筑业产值。以建筑业为主反映了西藏工业发展严重不足,这也是西藏缺乏现代化主导产业的根本所在。2004年以采掘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主的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57%,轻工业中仅以传统的藏药业、饮料食品业为支柱,机电、化工、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在西藏仍属空白。由于西藏工业的发展受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第二产业始终没有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

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才的匮乏。急需一批能够满足西部大开发确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产业的人才,使他们能够在学科学术领域及科研技术应用与开发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西藏经济建设的发展。

第三产业与人才关系分析

《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规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西藏第三产业中的重中之重莫过于旅游业。西藏具有优越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有自然风景旅游资源的景象组合,有独特的民族、民俗风貌等人文景观,有寺庙殿堂、古城佛塔、石窟壁画等文物古迹……目前,西藏因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功能的发挥和环境容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扩大都比较小而慢,而这正说明西藏旅游(600749)业方兴未艾,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2000年5月,西藏自治区将旅游业列入自治区六大特色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十五”计划纲要》确定了力争把西藏建成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旅游专业人才的供给之间的矛盾也随之显现出来。从目前旅游人才的供给情况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层次不合理。从业人员总体上年龄结构偏轻,实践经验不足;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差;专业技术人员少,高级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英语和小语种导游更是严重短缺。其二,专业结构不合理。多数从业人员非旅游科班出身,没有受到系统规范的专业教育,一些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主要来自长期实践的积累,缺乏整体规划,这不可避免地制约了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目前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状况远不能适应西藏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服务质量是旅游业实施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务之急是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一方面可利用各种渠道引进先进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更要依托本地力量加快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

党的十四大提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之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有明显提高”。十六大报告又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西藏国民经济动力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已成为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发展第三产业与西藏农牧区建设、农牧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以及农牧民增收有着必然的联系。发展第三产业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选择,也是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渠道和必然要求。

非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是对一个经济社会中同时并存着的现代产业部门和传统产业部门现象的描述与分析。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地会出现特定的二元经济结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区内学者就提出了西藏的二元经济结构是非典型的。虽然西藏经济社会的框架是二元经济结构,但其运行机制却不是经济学家们所指出的典型状态,具体表现在有一定的工业化部门,但其现代化程度不高,也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传统的农牧业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依然对经济社会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在农牧业生产率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却反常地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技能,又无法被尚未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所吸收。要破除这种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就必须通过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来整合经济结构的总体发展,实现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到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过渡。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