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4月10日,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奠基,标志着以“解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为目标的大庆二次创业开始起步。
20年后的今天,记者来到这座年轻城市,探寻20年来大庆人二次创业的足迹,感受新时期大庆科学转型给城市带来的巨大变化。
大庆的一次创业,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拼命”拿下了大油田,半个多世纪以来,累计生产原油21亿吨,累计上缴各类税金2万亿元。大庆人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我们民族宝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大庆人无暇欣赏已创造的业绩,他们致力于不断创业创新,为国家和一方百姓寻求更大更高水平的贡献。
1992年,大庆油田原油处于5600万吨的顶峰时,大庆人未雨绸缪,考虑长远发展问题,并开始研究经济和城市转型问题。
大庆人清醒地认识到转型的重要意义。转得好二次创业目标就能如期实现,转得不好就可能出现接续产业近亲繁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等问题。
黑龙江省委常委、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说,大庆人不断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几届领导班子坚定实施经济和城市的科学转型,取得了可喜成果,大庆可持续发展能力已位居全国资源型城市前列。
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再腾飞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是城市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
大庆人紧扣时代脉搏,紧紧扭住产业优势在哪里,产业项目如何布局,产业增长空间大不大,产业造成的环境风险可不可控等问题,不断实践,逐渐探索出有大庆特色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路径。
大庆建设“百年油田”,在确保石油稳产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未来力争再建设一个“海外大庆”。大庆中省直企业与地方合心合力,共同促发展,产业项目向园区聚集,目前已经形成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兴化园区、宏伟园区、林源工业园区的“二区三园”产业聚集区。
石油经济作加法,地方经济作乘法。
在“二次创业”之初,大庆地方经济几乎是“从零起步”,从1991年的10.9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1426亿元,增长了130倍。大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去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110亿斤,用占全省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省10%的粮食。
过去5年,大庆地方经济以年均26.6%的速度递增。2011年,油与非油经济比重调整到47.2∶52.8,非油经济首次超过油经济。非油经济扣除石化部分,地方经济总量在黑龙江仍排到第二位。
大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1年的198.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740亿元,增长了18.8倍。特别是过去5年,经济总量实现翻番,从1000多亿元快速迈进2000亿元、3000亿元俱乐部,累计上缴中央财政2184亿元、上缴省级财政436亿元。大庆在全国地级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第二十一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居全国资源型城市前列。
“二次创业”二十年,大庆抓住原油产量的黄金期,产业结构已打破“一油独大”的经济格局,正向以石油工业为基础,以石化工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服务业为支柱的“1+5”产业格局转型。近5年来,大庆新建续建千万元以上项目1315个,亿元以上项目380个,百亿元以上项目8个。太阳能电池、环保节能清洁车等一大批高科技项目,550万吨重油催化热裂解、20万千瓦风力发电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联想科技城、新华08资讯中心等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迅速崛起。
“十二五”期间,大庆将全力打造5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集群产业,10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重点产业,发展1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骨干企业,构建高科技、低碳化、开放型的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大庆正在加紧建设石化120万吨乙烯、炼化60万吨乙烯、沃尔沃汽车、中旺铝材、生物科技制药、低碳光伏、风力发电等一批新兴战略产业。
生活上,不断经营城市,改善民生,建设城乡协调发展,市民与农民共享美丽、和谐、宜居的幸福家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这是大庆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1979年大庆建市,经过33年的建设,大庆经历了矿区建设、城镇建设、城市建设、现代都市建设四个阶段。近几年,大庆市请来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出谋划策,系统规划城市,优化空间布局,形成了“组团组群布局、森林湖泊相隔、快速通道相连、湖在城中、城在湖边”的城市空间特色。
东移北扩、南进西拓大思路,勾勒着城市大格局,让大庆市实现了从“以厂建区,围矿而居”到“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大转身。五年来,大庆新增城市建成区65.6平方公里,占全部建成区的35%。庆东、庆西、庆南、庆北四个新城“长”势迅猛,疏朗大气的城市空间框架进一步拉开。两大机场通航,江海联运港投用,大广高速通车,现代化的铁路东站、西站、哈大齐城际快铁加紧建设,480公里新建城市道路、27条快速路通车,62座桥梁立起,大庆现代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经过20年的建设,最受益的群体是,大庆的百姓。
着眼群众梯次渐进的多样需求,大庆市着力构建大民生格局,力求“满足基本民生,改善小康民生,建设现代民生”,建设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生态和美的“五和”社会。
劳有丰酬。大庆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6年的4.1∶1缩小到2.4∶1,提前达到全面小康标准。
弱有救助。大庆在全国率先对城市低保对象实施“十位一体”救助,对农村低保对象实施“六位一体”救助,并出台对“十种特殊人群”的扶助办法。
住有宜居。10年间,大庆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4.6平方米,提高到39.3平方米。农村泥草房改造8年任务4年完成,受益人口达50万。今年还将继续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计划建设7492套。
病有良医。大庆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民医保”,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三年投入4亿元全面建设标准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国内外名院138位名医“对接”,开创了中国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交流共享先河。
文化生活上,以“大庆精神”为引领,整合石油文化、都市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湿地文化,建设“中国北方文化强市”。近年来,大庆投入80多亿元,完善文化惠民体系建设。建设了博物馆、歌剧院、图书馆、西城体育馆等文化设施,每年组织的“书香大庆”、 “感动大庆”、 “激情之夏”“湿地旅游文化节”等,成为辐射城乡的文化品牌。
生态上,积极投入保护生态,构建“北国江南”的天然百湖水韵之城,让铁人后代“多活二十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很难破解的世界性难题。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大庆人为长远考量,在抉择中以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为优先,充分考虑子孙未来的利益,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大庆的生态环保建设不惜重金。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大庆已累计投入200多亿元用于环保和生态建设。1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9座垃圾处理厂、31座垃圾中转站相继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2%和95%,主要水体考核稳定达标。
从2011年9月开始,大庆市的空气监测进入“PM2.5时代”。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超过350天。全市累计34万户居民使用上了清洁天然气,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9.2%;建设了东城水库,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城市的魅力来源于环境的美丽。打造平原森林,每年植树1000万株。城市现在拥有广场、生态园100余处,绿化覆盖率达到45%。彰显“百湖之城”的滨水风貌,大庆市综合治理19个湖泊,地企联手投资30亿元,建设连通市内30多个湖泊的城市大运河,引外水活内水、湖湖相通。在全省率先实现重点污染源、机动车尾气、医疗垃圾转运处理实时在线监控。
通过多年的努力,大庆市摘得了全国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三项桂冠,并于去年顺利通过了全国文明城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检。目前,大庆人居环境水平位列全国第七位。
根据大庆市统计局对130多家企业进行抽样调查,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均在140以上,诠释着大庆正呈现出“高度景气”经济生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庆将努力建设石油能源城、绿色生态城、北方水韵城、草原风情城、科技创新城和现代文化城。在不久的将来,大庆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将成长为综合型国际石油能源城市、世界寒地温泉休闲城市、中国北方现代产业发展先进城市、东北亚经贸物流节点城市、世界性会展和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