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在苏联解体后20多年时间里实现了快速增长,2007年第一次突破第一个100亿美元,用了16年的时间,第二个100亿只用了6年时间。1992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15.9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总额的54%,2013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223.6亿美元,同比增长5.8%,增幅高于全省外贸进出口2.4%,高于全国对俄进出口增幅(1.1%)4.7个百分点;占全省进出口总值57.5%,占全国对俄进出口总值25.1%。在全国各省区对俄贸易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其中对俄出口完成69.1亿美元,为历年峰值,占全省外贸出口42.5%,占全国对俄出口总值的13.9%,同比增长34%,增幅高于全省外贸出口和全国对俄出口分别为21.6%和21.4%;列浙江(93亿美元)、广东(70亿美元)之后与广东对俄出口仅差0.9亿美元,排第三位。自俄进口完成154.6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口68.2%,占全国自俄进口总值39%,同比下降3.3%,下降幅度高于全省进口1.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自俄进口降幅6个百分点,进口额列全国第一,高于第二名北京市自俄进口总值68亿美元。
围绕扩大对俄沿边开放开发带建设,黑龙江省加快对俄区域经济合作步伐,率先实施境内外中俄合作园区推进战略,在实践中建立了不同的园区合作模式。目前在俄罗斯推动建设的15个境外园区总规划面积3526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41.8亿美元,入区企业达到68家,累计完成投资11.4亿美元,其中乌苏里斯克经贸区为国家级境外园区,省级园区14家,省级园区中,境外加工园区7家,建材园区1家,木材加工园区5家,农业园区1家。
一、境外经贸园区
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位于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项目总投资20亿人民币,合作区自2007年建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0亿元人民币。目前合作区已入驻国内企业30户,其中有宏盛达、鑫尔泰、伊斯利、诚和、兴特、荣光、森楠等十六家鞋厂和金龙昌服装厂、超界服装厂、鑫吉彩印厂、吉信木材加工厂、利吉尔家具厂、圣吉刨切板厂、塑钢门窗厂、窗帘厂、汉能光伏发电等。入区各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投资已达15亿元人民币。制鞋厂主要是来自温州和福建的鞋类生产型企业。生产方式是将国内运来的鞋类半成品,在合作区进行组装加工,再将成品鞋销往俄罗斯远东及莫斯科等地市场。家具厂和木材加工厂是利用俄罗斯丰富的森林资源进行加工后,将产品就地销售或出口到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市场。2012年,合作区内企业生产成品鞋3000万双,生产服装300万套,生产纸箱5000万个,加工板材50000立方米。入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000万美元。向俄方缴纳税金2500万美元,为东宁县纳税7659万元,拉动国内就业1500人,实现出口贸易额2.67亿美元。
俄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和发展,在中俄合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一,可带动中国生产能力较大、竞争优势较强的企业成规模地“走出去”,在俄罗斯进行集群式跨国投资,建立境外加工基地,改变中俄经贸规模小、层次低、结构不平衡的现状,推进中俄合作全面升级。第二,境外,可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为当地创造大量的税收和就业岗位;境内,实现境外经贸合作区与东北边境口岸已建的国家级互市贸易区、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配套联动,将毗邻的国内边境地区建成境外合作区的后勤保障和配套加工后方基地。通过境内外配套联动,发挥中俄两国支持政策的叠加和溢出效应,使境外合作区成为带动中俄地方间合作、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乃至两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第三,可更好地推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中俄两国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为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增光添彩;同时,对解决贸易壁垒、灰色清关、贸易顺差等问题,平衡贸易关系,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将为中国商品突破各国贸易壁垒、缓解国际贸易摩擦打开突破口。
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09年9月23日,两国领导人批准了《中国东北同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合作规划纲要》。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名列其中。2010年3月20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汇报会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平台作用大力发展境外制造业投资和加工贸易。国内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制定相关规划,发挥指导功能,给予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俄罗斯投资建厂,逐步有序地输出一些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把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建成中俄、特别是远东地区合作的典范,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外贸易方式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境外农业园区
2004年,东宁华信工贸集团的子公司——东宁华信经济贸易有限公司与俄罗斯企业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设立乌苏里斯克阿尔玛达有限责任公司,开始投资中俄农业合作项目。经过9年的开发与建设,华信对俄农业合作项目——中俄(滨海边疆区)现代农业经济合作区已发展成为以现代农业种植为特点,配套建设有养殖、加工等项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农业经济合作区。合作区种植的大豆、玉米、小麦单产连续六年排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第一名,连续五年被评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最佳农业企业,是中俄农业合作规模大、社会贡献大、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农业经济合作区。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和科学耕种土地,华信公司与黑龙江农垦总局牡丹江管局广泛合作,成立“新友谊农场”,采用“三三一一”合作模式,即“三出”、“三进”、“一建设”、“一服务”模式。
“三出”:即由垦区出人力、出技术、出机械;
“三进”:即由华信集团组织购进土地、进生产资料、进(销售)粮食;
“一建设”:即由华信集团负责农田基础设施、晒场及粮食处理设施、生活设施建设;
“一服务”:即由华信集团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确保农垦赴俄人员生命与财产安全,在合作中各自发挥优势,以抵御域外的风险。新友谊农场主要负责农业种、管、收全过程的业务操作服务;华信集团主要负责提供土地资源、生产资料供给、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品销售;阿尔马达公司主要负责企业在俄的社会服务工作,通过联合办公进行沟通,保障各环节的有效运营。
至2013年底,新友谊农场现拥有耕地面积51万亩,对外劳务输出800多人次,拥有“迪尔”、“凯斯”、“纽荷兰”、“马克”等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运输车辆1000余台套,全程作业机械化率达98%。2014年完成种植面积130万亩。
三、跨境经济合作区
黑龙江省对俄跨境经济合作区位于位于绥芬河市公路口岸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波格拉尼奇内区边境线两侧。2002年黑龙江省政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政府签署协议,确定了互市贸易区建区方案。该区总占地面积4.53平方公里,中方为1.53平方公里,俄方为3平方公里。绥芬河市政府引入战略投资者上海世茂集团,俄方的投资伙伴是滨海信息集团,双方共同合作兴建此区域,计划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功能定位是:以国际贸易为基础,以投资合作为主导,集贸易、旅游、商务、会展、金融、物流、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跨境综合经济区。
2004年8月双方开始兴建,2006年8月一期工程完成,中俄双方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中方一侧,建成了8.3万平方米的国际商展中心和4.9万平方米的五星级酒店,区内封闭及市政道路、水电、供热、管网、人工湖、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工。俄方一侧建成了8500平方米的联络中心和东正教堂,内部的道路、水渠、照明、封闭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完成。互市贸易区一期工程全面启动以来,得到了双方国家相关领导人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四、黑龙江省对俄园区合作的启示
启示之一:根据中俄经贸政策的变化调整发展思路
黑龙江省一直以来处于对俄合作的前沿,在中俄经贸合作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断调整对俄合作的经贸政策,使黑龙江省一直保持对俄贸易额、投资额、进口额第一大省的优势地位。正像2014年6月在参加首届中俄智库论坛时,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指出的那样,黑龙江省应继续引领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的风向标。2009年俄罗斯开始对长期存在的“灰色清关”说“不”,导致中国企业损失巨大,仅关闭莫斯科切尔基佐沃大市场华商就损失60亿美元。为了破解俄罗斯治理“灰色清关”的影响,一些商家就开始适时地把工厂搬到俄罗斯境内,利用俄罗斯的优惠条件,注册俄罗斯商标,把中国产品“俄罗斯化”。更为关键的在于,俄方对中国在俄罗斯设立境外园区持非常欢迎的态度,因为这与俄罗斯所倡导的减少原材料出口,增加加工份额,以及通过外贸增加就业的理念吻合。
启示之二:境外投资开发建设要与境内形成互联、互动
黑龙江省对俄投资近来发展迅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境内半成品——出口低关税——境外成品销售”模式,在境外园区组装、加工,在俄罗斯市场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境内外园区的互联、互动,推动了跨境产业链条形成,有效地推动中国制造向世界制造转变,同时也将会带动半成品加工制造产业向沿边地区转移,促进境外境内产业集聚和联动发展,形成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贯彻落实了“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避免了简单“南联”而被“过顶”和边缘化。由此可以看出,境外投资能够做得好,要有境外投资回运的产品,在境内园区落地加工的承接和支撑。
启示之三:地方政府要为企业“走出去”全方位服务
地方政府不仅鼓励企业“走出去”,而且要为企业“走进去”提供更为周到、全面的服务,使企业能够在境外站住脚、扎得住,发展的好。口岸地市要这么做,其他地市县也应该借鉴边境地区的经验,加强与俄罗斯地方政府联系,为企业对俄发展牵线塔桥。到定期“走出去”,不仅到港澳招商,也应该到俄罗斯去推介,让俄罗斯商界了解中国。黑河、东宁对俄公共关系处理得很好,合作经验丰富,产业基础坚实,搭建了集投资洽谈、信息交流、展示展销、贸易加工、通关物流、文化交流及金融担保、翻译律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合作平台,为中俄企业开展经贸合作提供综合服务。
境外投资企业的成功运营表明,建立与俄政府间各种沟通协调机制是促进双方贸易顺利发展的关键。政府间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加强双方的沟通,增加互信,有利于缔结有关贸易秩序、通关便利化、贸易权益保障等条约,构筑对俄经贸关系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全方位服务是境外投资企业能够成功运行的重要保障。
启示之四:要融入当地社会,回馈社会
在俄罗斯投资,需要本土思维,将自己视作俄罗斯的企业,尊重当地风俗文化,拥有诸多的当地人脉,这是境外投资企业能够成功立足的关键点。为了融入当地社会,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设置了俄罗斯办公室,30多位工作人员都是俄罗斯人,聚集了各种各样的人才,有建筑师、律师、会计、工程师等,负责办理入区企业合法生产的一切相关手续,包括商标注册、企业注册、工人劳务签证、质检、运输证明、平汇、安全保卫等系列服务。境外投资企业由于能够融入当地社会,为当地创造大量的税收和就业岗位,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的设立与发展得到了乌苏里斯克市政府的积极响应,行政长官定期深入园区现场办公,规划、移民等职能部门在规划审核、劳务许可审批、安全验收等方面重点支持,使园区在境外得到了超常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融入当地社会,是境外投资企业成功“走出去”,“走进去”的重要条件。
启示之五:要遵守投资国的法律法规
俄罗斯地方法律独立于中央,而且不同的地方,法律法规差别也较大。因此,因地制宜,了解和熟悉俄罗斯的法律法规,按照俄罗斯的规章制度办事,有助于境外投资企业良性发展。成功运作的境外投资企业按照俄罗斯的法律法规,在俄成立独资公司,注册商标、销售公司,做到了正规报关、合法生产、守法经营,实现了人员身份、商品来源、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合法”。基础设施建设、用工等环节也按俄相关规定操作。境外投资企业由于着眼长远,按照俄罗斯法律规范运作,有效规避了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