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新材料及光伏产业推进组
2011年2月
为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我市比较优势,加快推进新材料及光伏产业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优势
(一)地域资源优势
牡丹江市地处张广才岭与老爷岭之间,地质地貌多样,形成矿产资源丰富。在全国已发现的各类171种和省内已发现127种矿产中,我市就占有78种。在已探明的非金属矿产中,玄武岩、珍珠岩、白云岩、陶瓷土等11种矿物的储蓄量在全省排在前位;宝石、石墨、泥炭等8种矿物的储量在全省也占有重要位置。我市新材料和光伏产业基础原料硅石的储量富集且品位较高,已探明储量在千万吨以上。区域内林口、东宁、海林等县(市)已开发硅矿十余处,年开采矿石20万吨。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我市发展新材料及光伏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障。
(二)产业产品优势
我市新材料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具相当规模。到2010年,全市有各类新材料企业85户,主要产品有无机非金属材料、硅基材料、硬质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光伏材料等六大类。其产能与产量分别为:硅硼类产品86820吨;碳化硼精细陶瓷已实现年产3万件,分别占国际国内市场生产总量的15%和80%;碳化硼粉体生产能力达到1000吨,占全国实际需求量的55.5%;绿碳化硅粉体材料年出口量2万多吨,占国际市场的60%。到2010年新材料产业基地研发投入9800万元。实现产值41.8亿元,销售收入41.1亿元,利税5.6亿。
我市光伏产业初步形成基础。上游产品,工业硅产能达到3.8万吨,顺达化工在建的太阳能级高纯硅项目,基本形成200吨的生产能力;中游产品,金日光电已形成4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预计2011年底即可形成60兆瓦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20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下游产品,太阳能发电有金跃集团12兆瓦太阳能发电站列入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
(三)科研技术优势
近些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金石玄武岩公司是国内三家主要玄武岩纤维生产厂家之一,该公司拥有玄武岩连续纤维拉丝专利技术,万通微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的显像定影设备关键部件高精度金属膜壁管,已获两项国家专利,仅为日本进口产品价格的20%,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
我市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863计划”特种材料产业基地。承担国家级火炬计划14项,省级产业化和攻关项目18项。有6项产品被国家批准为新产品,18项产品被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牡丹江市晨曦碳化硼有限公司、圣戈班陶瓷材料(牡丹江)有限公司等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华大学、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联盟。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装备和将要投入建设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与LED蓝宝石芯片项目都是引进的国际领先技术与装备,并组建了由国内外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技术指导和研发团队,为我市光伏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技支撑。
我市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机构。金钢钻碳化硼公司理化检测中心是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分包实验室和碳化硼产品国标的制定单位,还是省级特种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特种材料中试基地,国家人事部在该公司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牡丹江师范学院建有省级硬质材料实验室,主要从事金刚石膜等相关材料的应用研究,现有博士、硕士等研发人员33人,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5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金钢钻碳化硼公司分别承担国家火炬和省级特种材料产业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并成立了黑龙江省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与研究中心和黑龙江省光伏产品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
尽管我市新材料和光伏产业具有地域资源、产业产品、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但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强势。影响其加快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优势与集聚优势不明显,发展速度较慢,总体规模仍然较小,一些技术仍处于研发和产业化初始阶段和筹建、在建阶段,真正配套尚未形成,产业聚集优势尚不明显。二是企业资本优势有待提高。目前,本市新材料与光伏企业以中小型创新企业为主,在资本上,与国内外一些大中型企业相比,明显处于弱势,抗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能力都较弱。三是研发机构与科技人才亟待增强。新材料与光伏产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从事新材料与光伏产业的生产企业按发展实际需要,还存在着研发机构力量弱、技术人才匮乏、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企业发展。四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技术服务机构专业化水平较低,功能不完善、服务不配套。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目前,我市新材料和光伏产业拥有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和科技力量。在国内外光伏产业蓬勃兴起的新形势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发挥优势,坚持政策导向不变,坚持工作力度不减,就一定能够实现新材料和光伏产业的快速崛起。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和省鼓励、支持新材料及光伏产业发展机遇,实施科技创新、招商引资、重点突破、龙头带动四大举措,发挥比较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做大、做强、做优新材料及光伏产业,形成一批强势企业和品牌产品,建立健全新材料及光伏产业研究开发、创新服务和示范推广体系,全面提升新材料及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新材料及光伏产业向全区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打造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光伏产业城,推动我市经济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新材料产业
培育半导体照明材料、硬质合金材料、碳化硼碳化硅粉体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六大系列产品,全面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重点企业和项目。
2、光伏产业
到2015年,建立完善包括高纯硅、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配套产品、太阳能发电站等在内的光伏产业体系,把光伏产业发展成为牡丹江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通过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再造一个“牡丹江规模以上工业”(注:到2015年光伏产业年销售收入相当于2009年牡丹江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届时,在省内拥有一流的生产规模、一流的骨干企业、一流的工艺技术、一流的劳动效率,将牡丹江市打造成黑龙江省光伏产业城。
——一流的生产规模。到2015年,太阳能级高纯硅产能达到2万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分别达到500兆瓦,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能达到500兆瓦,太阳能发电站装机容量达到80兆瓦。全市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利润60亿元、税金26亿元。
——一流的骨干企业。努力培育2户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1户销售收入超50亿元企业,2户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
——一流的工艺技术。在高纯硅、多晶硅电池片及组件、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领域应用世界先进制造技术,建立省内领先的光伏研发机构,引进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家级水平的研发团队,加快开发新技术,在关键技术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一流的劳动效率。推进先进管理技术,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中职生相互配套的光伏产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素质,使劳动生产率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产业布局
1、加快推进牡丹江国家特种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2010年牡丹江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特种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硅硼类高纯度超细粉,碳化硅、碳化硼工程陶瓷制品,开发可替代进口的碳化硅陶瓷窑具,培育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8—10家,“十二五”期末,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实现利税36亿元。
2、加强硬质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在五林工业园区油页岩项目附近,规划建设硬质材料产业园区,加快规划、选址、征地工作进程以及水、电、气、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度。
3、规划建设半导体照明材料园区。选择适当地点,划出2平方公里左右的地块,建设半导体照明材料及系统园区,以牡丹江光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企业为支撑,大力发展LED封装和半导体封装生产线、无极灯生产线等新照明生产与服务体系,争取闳帆有限公司的光普光电研究所落户牡丹江,在牡丹江建设第一个半导体照明研究所。重点打造LED衬底材料、外延材料、芯片、封装、照明产品的较完整产业链。扩大蓝光芯片(制作白光LED基材料)产品的生产规模。进一步发展半导体衬底片、抛光片、高档晶体制品、碳化硼生产发光二级管基板等系列产品。“十二五”期末,争取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2亿元。
4、规划建设牡丹江光伏产业园区。辟建2至5平方公里土地发展光伏产业。以光伏产业园区为载体,集聚光伏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和服务机构,通过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式,突出园区特色,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动多晶硅、非晶硅、硅烷气、TCO镀膜玻璃、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产品的发展,努力构建太阳能发电、配套装备制造、太阳能产业人才技术培训基地和特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园区,把牡丹江建设成全国光伏产业基地之一。
(二)壮大新材料产业
1、半导体照明材料。以牡丹江光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建设LED封装和半导体封装生产线项目。打造LED衬底材料、外延材料、芯片、封装、照明产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扩大蓝光芯片(制作白光LED基础材料)产品的生产规模,提升技术研发水平。重点发展半导体衬底片、抛光片、高档晶体硅制品、碳化硼发光二级管基板等系列产品。
2、硬质合金材料。以硬质材料基地为载体,重点开展金刚石膜及相关材料制备技术、钛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层抗高温氧化性能、电热法生产铝合金技术的研究,开发硬质合金刀具器具、复合制品、关键粉末冶金件等新产品,突破现有的棒材生产工艺,加快产业化进程。加快建设工具公司年产40万片精密级成型硬质合金可转位刀片、北方年产200吨性能球齿产品、硬质合金挤压棒、奥通粉末公司高速列车泡沫铁粉基摩擦制动材料、年产25万吨铝改性泡沫铁粉摩擦材料、穆棱冶金化工年产4000吨硅铝钙钡等项目。
3、碳化硼、碳化硅粉体材料。主要以碳化硼、碳化硅粉体材料研究开发为重点,保持在碳化硼、碳化硅粉体材料研究上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重点扶持金钢钻碳化硼有限公司10万件碳化硼芯块、高温气冷堆用碳化硼材料、圣戈班年产1.2万吨碳化硅精细微粉、华威集团年产7000吨碳化硅超细微粉、鑫达硅业年产5000吨碳化硅微粉、氮化硅50吨微粉、年产3000吨氮化硅结合碳化硅、巨峰年产8000吨微粉、晨曦碳化硼纳米级陶瓷粉体及微电子元件、恒德年产1200吨碳化硼粉、前进碳化硼年产1000万件碳化硼等项目。加强新工艺和节能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碳化硼、碳化硅粉体材料的产业技术水平。
4、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坚持以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系列产品为主攻方向,积极组织以耐碱玄武岩为增强材料的复合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加大粉煤灰纤维特种纸开发与研究力度;大力发展硅线石、石英石、石墨等新型非金属材料,加快我市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金石公司年产3000吨玄武岩纤维拉丝、年产3000吨物理法木质颗粒活性炭生产线、万通微孔的激光打印机定影膜、造纸研究所粉煤灰纤维特种纸、穆棱年产10000吨中碳鳞片石墨粉、鑫源年产10000吨石英石等项目。
5、新型化工材料。巩固和扩大钻井化学助剂等产品的优势,搞好研究开发高品质研磨碳酸钙浆料,大力发展造纸工业配套用重钙、轻钙、瓜尔胶、中性施胶剂和改性淀粉等产品。重点建设顺达公司直接生产固含量为79%的重钙浆料项目、华新化工助剂年产3000吨钻井液用SPF抗盐防塌降虑失剂、高信石油添加剂年产1000吨B1010润滑油添加剂项目、华新化工助剂钻井液用MRH固体润滑剂、羟丙基瓜尔胶、欧米亚公司年产20万吨重质碳酸钙、林口丰源公司年产5万吨轻质碳酸钙、红林化工年产800吨铁铬木质素磺酸盐等项目。
6、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研究开发具有轻质、高强、保温、隔热的符合墙体材料,加快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步伐,开发高、精、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多孔空心砖、大掺量废渣砖,加快发展利用粉煤炭和工业废渣生产承重砼空心砌块。重点建设沃德公司50万平方米新型高强复合墙体材料、华安年产10000吨氟碳彩涂节能型塑料型材、安全劳保用品厂自动涂层装置年产能力8000吨彩色塑型材、耐豪高新材料有限公司酚醛泡沫复合板材生产、江达城建公司年产50万立方米保温砌块等项目。
(三)培育光伏产业
1、加快形成基础原料产业规模。探索硅料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促进其产业化。“十二五”期间,投资26亿元,重点支持顺达化工、辉鹏实业、金日光电等企业扩大工业硅、高纯硅生产规模,建设熔铸、剖锭、多线切割等项目。“十二五”期末,争取晶体硅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
2、提高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投资124亿元,重点支持金日光电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旭阳公司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十二五”期末,分别形成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产能500兆瓦;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达到500兆瓦,建成省内最大的薄膜电池生产基地。光伏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
3、积极发展光伏配套产品。重点开发先进适用的光伏系统优化设计技术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平衡部件。“十二五”期间,投资14亿元,围绕硅料规模化生产,建设制氯、制氢和专用材料项目。发展太阳能电池用光伏玻璃、光伏系统平衡装置、电池生产辅助材料、固体照明器件等配套产品。积极引进和建设大功率逆变器、控制器、蓄电池、光伏电池专用玻璃等光伏系统配套产品和太阳能钟表、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计算器、太阳能换气扇、太阳能水泵、太阳能玩具等终端产品。“十二五”期末,光伏产业配套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
4、加快太阳能发电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太阳能发电站建设,增加电站数量,扩大装机规模。积极鼓励有条件地区实施”阳光屋顶计划”,选择有条件的居民小区、工业集中区、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应用。“十二五”期间,投资24亿元,重点支持金跃集团和旭阳公司5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争取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站装机容量达到80兆瓦。
5、推进太阳能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抓住国家推广使用太阳能清洁能源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力推广太阳能应用技术和产品。围绕节能减排与拓展国内市场,积极实施光伏产品应用示范工程计划,扩大太阳能商业应用市场,为推进太阳能广泛应用奠定基础。在部分政府机关、市区道路等使用太阳能照明和户用照明电源系统产品。在农村建设太阳能温室大棚,提高温室大棚使用效率。
6、加快建设光伏产品检验检测与标准化服务平台。根据我市光伏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建设8000平方米的实验室主体工程,配置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提高我省光伏产品出口及相关检验的技术能力,实现国际间光伏产品与标准的互认互通,提升我省在国家光伏产业发展领域的话语权与主动权,逐步形成集光伏产品产、检、学、研和标准制修订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为黑龙江省打造国家光伏产业发展基地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
四、推进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牡丹江市推进新材料及光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搞好协调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进重大项目建设和优势企业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引导
积极为新材料及光伏企业争取中央和省的专项资金和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新材料光伏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政策资金支持。对招商引资的新材料及光伏产业项目,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及时支持新材料及光伏企业上市融资,在资产重组、优化配置、财务管理、辅导上市等方面提供协调服务,帮助企业做好与资本市场及有关机构的沟通衔接。
(三)建立产业发展论坛
2010年我市召开了首届中国——黑龙江省国际光伏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取得了积极成果。在此基础上,做好召开第二届国际论坛的准备工作,力争办成高层次的专业化、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论坛。
(四)搞好产业服务
——招商服务。加强新材料及光伏产业招商工作。在省、市各类招商活动中专题推荐新材料及光伏产业招商项目,市政府招商部门年度招商活动中优先推荐新材料及光伏产业招商项目。特别加大定向招商与产业链招商力度,争取产业链关键环节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有较大突破。
——市场服务。充分利用政府信息系统功能,为新材料及光伏企业提供国内外最新的光伏产业市场态势、技术情报和价格信息。优先将本市新材料及光伏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鼓励在城市建设、公共建筑以及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优先使用本市产品,积极向省内其它城市推荐使用本市产品。
——人才服务。以牡丹江大学为主要载体,完善光伏学院建设,针对光伏产业设置相关专业、调整招生计划,对其光伏教学的教师培训与引进,地方政府给予一定资助。建立专家定点授课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牡丹江讲学与进行技术研究。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开展科技合作攻关,柔性引进海内外光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