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正经历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阵痛”,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找准症结、精准发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实现经济在预期中平稳运行,新增长力量进一步汇集,并编织起牢固的民生“保障网”。
据初步核算,黑龙江省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083.7亿元,增长5.7%。第一、第三产业分别增长5.2%和10.4%,分别高于全国平均1.3、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受能源工业负向拉动影响低于全国平均,但仍增长1.4%;在公共财政收入下降10.4%的情况下,民生领域投入实现逆势增长。
改革“重剂”营造发展“软环境”
“程序多、跑腿多、耗时多。”这是以前不少人去政府办事常抱怨的话。为让创新创业群体能在良好环境中成长,黑龙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下大力气改革培育发展“软环境”。
近年来,黑龙江有112名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责任人因“吃拿卡要”等被查处;省政府先后六轮精简行政权力578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清零。
“我到省金融办提交经营许可申请,原来至少半年才能拿到经营许可,现在5天就到手了。”哈尔滨一位民企负责人频频用“意想不到”来评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好处。
力推千户科技型企业3年行动计划;矿业权出让采用招拍挂市场竞争方式;出台“人才新政”20条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黑龙江推出的“加减乘除”改革举措已初显成效。
27岁的乔卫齐放弃过万月薪和解决北京户口的工作,返回家乡黑龙江省明水县利用“互联网+绿色食品”创业。在政府扶持下,如今他的网店年营业额已突破百万元。
在大幅精简注册前置审批、年检年审事项减少84.3%的基础上,2015年黑龙江实施了“四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全省新登记内资企业同比增长16.4%,总数达30.6万户。
结构调整重塑产业振兴“脊梁”
“能源工业在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一柱擎天’,基本保持在50%以上,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对较弱。”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陈永昌比喻,“这就像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腿长、一腿短,怎么能跑快”。
黑龙江省认识到,调整经济结构摆脱“能源依赖症”,对于全省发展是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十三五”期间,这个省提出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构建产业新体系的重要手段,创新发展“十大重点产业”,突出国内有总需求增长空间和黑龙江有竞争优势的重点行业,加快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
尖塔、圆顶、拱门……融合了哥特和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冰雪之冠”,像一个拔地而起的城堡傲视着哈尔滨太阳岛周边的冰雪景观。这个高达51米,用雪量超3.5万立方米的世界最高雪塑建筑,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彰显出黑龙江冰雪旅游在全国的地位。
去年,黑龙江旅游业实现爆发式增长,相关数据不断刷新纪录:新增外省手机漫游用户数7193.3万户,增长31.2%;省外银行卡在黑龙江交易额1651.3亿元,增长50.1%;哈尔滨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14.8%。旅游业成为黑龙江经济承压转型新动力。
结构调整的效果在许多县市开始显现。驾车行驶在肇州经济开发区内,百森食品、皓月肉牛等知名企业不断映入眼帘。肇州县围绕农业优势资源,发展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
谋发展持续释放“民生红利”
位于齐齐哈尔市城乡接合部的建北棚户区曾是当地“最不宜居住地段”。如今,破败的棚户区已被一排排新建的杏仁色楼房所替代。“以前的棚户区叫王屯,雨稍大屋里就全是水。现在王屯变‘王府’了,老骄傲了!”已搬入新居的齐齐哈尔市民刘美娟说。
作为我国东北采煤沉陷灾害最严重省份,黑龙江去年打响采煤沉陷区治理“歼灭战”,决心用3年时间,筹措200多亿元资金完成四煤城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工作,让14万户矿工家庭实现新居梦。
保障房建设只是黑龙江改善民生的缩影。尽管去年全省财政出现较大减支,但黑龙江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集中有限财力,发挥市场作用,加大民生投入,持续释放“民生红利”。
寒冬里,远在佳木斯市的环卫工人郝明珍欣喜地发现,她的工资涨了。“750元的工资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很多人因为工资低都不干了。这回一下子涨了300块钱,对我来说,真是没想到的事。”
据统计,去年黑龙江用于民生投入资金2582.8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64.2%,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各地政府在住房保障、农村饮水、特困救助等领域的一系列“民生工程”纷纷破题。